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中大陶光明教授团队《Nat. Commun.》:无感化、可设计、可工业量产的编织电子绳 - 连接现实与虚拟的纽带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
2024-09-08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灵活的传感器、友好的交互界面在新型人机交互研究和智能设备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设计以人为中心的具有方便且高效的自然交互界面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陶光明教授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的题为“Imperceptible, designable, and scalable braided electronic cord”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具有无感化、可设计、可工业量产的编织电子绳,并实现具有无感化的人机交互界面。该编织电子绳是一种小型化柔性纺织品,其外观与自然纺织品无异。为实现高精度交互,本文设计了一种多特征融合算法,其可以实现在编织电子绳上精准识别触摸位置、触摸区域以及触摸手势的动作。识别的结果被反馈到各种交互式终端,不同的交互功能展示了绳结形态的设计多样性和应用多样性。编织电子绳具有用户友好性、优异的耐用性和丰富的交互模式,有望促进未来人机一体化的发展。

绳子作为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材料之一,是最强大的工具之一,也是最被忽视的工具。在1956年出版的《马林斯派克水手》(The Marlinspike Sailor)一书中,海洋插图画家赫维•史密斯(Hervey Garrett Smith)曾写道,绳子“可能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一束纤维也许看似做不了什么事,但是,当纤维纺成纱线、纱线拧成股线、股线编成绳子或绳索时,就会变得强大而灵活,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从缝制衣物,到连接、绑结各种物体,一根绳线或绳索有许多的用途,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某种形式的绳子或绳索来完成诸多任务的人类文化。

那么,古老的绳结与人工智能相互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图1编织电子绳的工业制造过程概述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绳结构的自然交互界面,使其作为超链接将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相连接,为用户提供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如图1所示,本文选用纺织基材与电子基材,通过传统的包覆工艺及编绳工艺,制备了一种基于电容式应变传感器的无感化、可设计且可批量生产的编织电子绳。
 

图2 编织电子绳的性能表征

制备得到的编织电子绳是一种具有大长径比、高柔软度的类一维交互界面,如图2所示,该编织电子绳具有极佳的抗疲劳耐久性(能够至少承受10000次施压卸载循环),并且可以测量大压力范围(0~480 kPa),在低压力区域(0~14 kPa)灵敏度可达0.00241 kPa-1,满足日常交互的需求。它可以在小直径(2.5mm)范围内实现对不同位置、不同接触面积、不同施压动作的手势的实时识别,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3 基于编织电子绳的人机交互系统

基于编织电子绳的交互系统采用多特征融合算法,如图3所示,可以识别编织电子绳的不同位置、不同接触区域以及在单个编织电子绳上执行的不同动作的手势,且具有较高的交互准确率(96%

得益于绳的细直径,柔软,一维形态的特点,如图4所示,基于编织电子绳的交互系统有多种设计策略,例如以发绳、手环、乐器、枕头等形态融入生活。编织电子绳可集成于发辫中实现音乐播放器的播放、切歌、暂停、调节音量等功能。

发辫交互系统

为了进一步证明其他编织结构的编织电子绳的应用多样性,本文设计了扁平结构编织电子绳用作智能手环在紧急情况下可控制手机进行呼救,以及单结编织电子绳集成在服装上作为可穿戴弦乐器。

智能可穿戴弦乐器
 

图4 基于编织电子绳的智能交互应用场景

此外,包芯压力传感纱线也可以用作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受智能无感化数字病房的启发,我们还在医院枕头上开发了两层刺绣,以帮助行动受限的患者进行远程遥控操作。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触摸刺绣控制灯的开关,这也为编织电子绳在数字病房的应用带来新的思路。

触控枕头

总结与展望:
在人机交互界面以自然化、便捷化、高效化的需求背景下,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种无感化、可设计且可批量生产的编织电子绳,并提出一种多特征融合算法用于编织电子绳的交互系统,该算法可以实现在编织电子绳上精准识别触摸位置、触摸区域以及触摸手势的动作,且可以达到较高的交互准确率(96%)。本文基于编织电子绳展示了以发绳、手环、乐器、枕头等自然融入生活的多种交互系统,极大丰富了其可设计和可扩展的用户交互界面,这种编织电子绳具有用户友好性、优异的耐用性和丰富的交互模式,将极大地促进未来人机一体化的发展。在未来,基于编织电子绳的接口可以广泛部署到任何地方,以构建基于自然交互界面的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它将极大地使人类享受新型材料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智能交互。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4918-x 


通信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致力于研究纤维光电子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在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超80篇,拥有已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项。陶教授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副主编、《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纺织学报》编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备战巴黎奥运会科学顾问、湖北省拳击协会发起人和副会长等。陶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围绕着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创建了世界上首条光学超材料织物器件生产线,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入选“2021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项目等,科研工作详见:

http://fibers.wnlo.hust.edu.cn/。


相关进展

华中大陶光明教授/陈敏教授、北体大洪平研究员《Adv. Mater.》展望论文:基于多功能纤维的健康智能体

华中大陶光明教授团队招聘博士后 | 高分子材料加工、特种光纤、功能纤维材料、柔性电子、智能织物…

华中大陶光明教授和浙大马耀光教授Science:颠覆传统,无源制冷光学超材料织物为所有人降温!

压力感知、热管理和PM2.5过滤功能等集成的多功能电子口罩织物

华中科技大学陶光明教授团队:用于个人热调控的具有柔性和鲁棒性的生物基微结构彩色纺织品

华中科技大学陶光明教授团队《Mater. Today》:柔性电子的新前沿 - 热拉制先进功能纤维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分子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